乌尔旗汉在线
大雁河绿色兴衰史
马俊龙专业号 | 2009-6-11
森林护卫的母亲河
大雁河古称“乌尔克其罕河”,发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尔旗汉林业局兴安里施业区海拔1406米的古利亚山脚下,属大兴安岭西麓中段处,是乌尔旗汉592606公顷施业区中最大的一条西流河,流经施业区内98.5公里。河水清澈,日夜流淌,温情脉脉,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母亲河的美誉,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命之源。
大雁河流域原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葱茏苍郁,灌木密稠,多飞禽走兽。即是古辽代少数民族属地,也是善于狩猎的鄂伦春、鄂温克、蒙古等少数民族以森林为食品的仓库,一座早已被荒草淹没的古辽城遗址至今还留存在这里。远在清代,由于政府视满洲为其发祥地,故对东北实行“四禁”政策(禁止采伐森林,禁止采掘矿山,禁止狩猎、捕鱼及农耕畜牧,严禁国人出关),也使大雁河畔完全是一派郁郁葱葱的原始状态。清高宗乾隆皇帝巡幸北满时,曾赋“树海之诗”来赞叹森林之美。《黑龙江志稿》一书亦有下列记载:“呼伦一区富有天然林木,面积广阔,多依山脉为繁滋,兴安岭一带幽谷深岩,蒙茏蓊郁,翳蔽天日,林木丰茂。”大雁河地处“呼伦”“兴安岭”,其森林资源之丰富,当可想而知。
 
俄日掠伐伤痕累累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沙俄攫取了“东清”(后称“中东”)铁路(滨洲铁路)的修筑权。合同规定,俄方在铁路两侧自行采伐铁路所需木材(如枕木、桥涵木等),不准销售。然而,由于清政府官僚的腐败无能,为早已垂涎东北森林财富的帝俄分子,提供了得寸进尺的良机。继而,对合同作了补充规定:如果出售木材,需缴纳税金。不消数年,沙俄便把中东铁路两侧的林木砍伐殆尽,使之更加有恃无恐地掠夺到森林腹地的大雁河两岸。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沙俄有恃无恐地掠夺森林资源,俄商沃伦错夫在乌尔克其罕河(现大雁河)岸设立了乌尔克其罕林场,又称沃伦错夫兄弟林场、牙克石林场等,其林场面积由1914年150平方公里扩展到1927年的10100平方公里,其中“产成材料”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剩余的是砍铁路道方子。当时就用马拉爬犁运到乌尔克其罕河及其支流沿岸,待春季“桃花水”下山时节,沿河放筏。乌尔克其罕河宽阔,放筏支流主要有里海拉尔河、小麻阳河、大莫盖推河、齐列河、新里特河、莫那里河等,最终汇入乌尔克其罕河。一般放筏时间自4月15日至5月1日,工人有200人左右,分为三帮或四帮,每帮分管一定河段,约15~20公里。把木材推进河里顺水漂流。沿河搭有帐篷,供流送工人安身,木材流送至牙克石车站以北小孤山出河湾,此处设有倒载机(即出河机),将木材捞出河岸,分材长归楞。岸上有沃伦错夫兄弟林场“林木囤存处”,从囤存处到牙克石火车站修有一条7.5公里的铁路支线,木材在这里装车外运,按木材定单交货,沃伦错夫在牙克石火车站设有林场办事处。
据《呼伦贝尔》(1928年出版,作者阔尔马佐夫)一书载,乌尔克其罕林场“拥有海拉尔河流域(即大雁河)一带之土地,南、东、北各方均以分水岭为界。就其林木之丰富及一切设备而论,在大兴安岭西坡境内,当首屈一指。”该林场所伐木材,通过大雁河水运至牙克石。在牙克石小孤山附近设置出河口一处,有铁路专用线与牙克石车站连接。木材出河后,即可装车外运。
1932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大兴安岭后,大雁河畔称为“满铁林业所”,归日本人的牙克石营林署管辖。日本侵略者以掠夺的方式进行采伐,每二人用一道“大肚子”锯,呈站立姿势,树木伐根都在75—90厘米以上,而且只取树木的中节。对成片的优良木采取“剃光头”、“拔大毛”的方法,采伐迹地剩余物满沟遍岭。砍采的木材没有能力全部运走,只好任其腐烂。至今在大雁河各个支流仍有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木材的陈迹。
大雁河两岸自有砍伐森林之始,就承担着木材流送任务,据《呼伦贝尔》(1928年出版,作者阔尔玛佐夫)一书记载在乌尔克其罕林场时期“该林场放伐河流,宽阔渊深,由牙克石站到林场账房,修有完整之大路,沿途安有电话,并大车店三家,又设专放木伐之港湾一处,由牙克石站至该港湾,以铁路道岔衔接,延长计7.5公里,凡此种设备均大兴安岭其他林场之所无也。”
为了加强木材的运输能力,沃伦错夫出资修建牙克石到库都尔的林业专用铁路。1940年开始到1942年以后,铁路由牙克石修到乌尔旗汉镇。当时以铁路公里数作为地名,乌尔旗汉镇老居民区叫“62”(公里)。车站名“秀地”,从秀地车站往北直到库都尔河岸,修有一条岔线,为了捞取库都尔河流送过来的木材装车外运。
 
为新中国输送栋梁
建国后的1950年2月,喜桂图旗正式建立,乌尔克其罕林场先后变成了乌尔旗汉作业所、乌尔旗汉流送混合车间,1958年7月1日正式成立乌尔旗汉林业局。但木材还是靠河水运输,一直到1965年由流送改为路运。大雁河是当时木材运输的主要渠道。大雁河发源于兴安里林场的里海拉尔河,流经克里河、乌尔旗汉等施业区,在乌尔旗汉林场施业区33林班与库都尔河汇流。河段弯曲度极大,不利于流送木材,更不利于流送长材,俄、日掠伐时期流送损失惨重。1960年后对河道进行人工改道,在乌尔旗汉林业局贮木场出河口附近挖一人工河,长约500米,使到梗的木材顺利进入出河口。在 乌尔旗汉上6公里处,一段主河道呈“S”型,俗称“倒弯牛”,木材极易流入其中。50年代末期,进行了人工堵流,把主流与辅流取直,使河道弯曲度大幅度降低。60年代初,在乌尔旗汉上20公里处,也挖掘人工河,改造弯曲度过大的河段。
为有足够的水源保证流送生产,1955年在大雁河上游建多处水闸。水闸为木质结构,其中较大的有:王明斯水闸、高台子水闸、兴安里上4公里和15公里水闸等,有时候还要临时修水坝挡水,来提高河流的水位。
大雁河河汊颇多,流送木材也极易流入其中。因此,在各河汊口设置若干个木质三角架,架上置石块压固,将三角架连接在一起,进行阻挡。1963年设三角架1500多个,给10个流送小工队每队一只木船。木材出河口构筑大型木坝,木坝横跨两岸以拦住木材、不阻碍水流为原则。由于常年遭到河水和木材的冲击,水闸、水坝、三角架等极易损坏,每年流送结束后,要对这些设施进行整修。
建国前,流送工人住在临时搭置的单帐逢或简陋的草窝铺内。建国后,工人生活得到改善,帐逢或草窝铺逐渐被房屋代替。50年代初,沿大雁河建造“木刻楞”工房15处之多,房内有板铺、地板,窗户比较宽大,并设厨房。林业局改变流送生产方式后,这些房子均已废弃。乌尔旗汉林业局施业区开发初期,多生产枕木般的短材,所以山楞可建在小河边,由小河再进入大河。建国后,有计划的生产使短材逐年减少,小河不再适应长材流送。所以,又将山楞木材由冰道或简易公路运到大河边的中楞场。大雁河沿岸的各个林场,在大雁河边均设有楞场。木材推河,一般在每年的4月或5月初。大多借助“桃花水”靠人力将木材推进大雁河流送。流送作业的时间性很强,一般采用“打冰槽”的办法,争取提早推河。即:在河冰未溶化之前,在楞场推河地段,用人工在河心开凿槽沟,一般深50厘米,宽4米。这样做可以促进冰层溶化,还可以使已溶化的水、流易于集中槽内,木材可通过冰槽提前流送出去。有时冰块堵塞河道影响木材下流时,就用炸药将冰炸开。木材推河后,由沿河各流送工队逐河段送到贮木场出河口。林业局在大雁河从上游到下游设立了兴安里林场至克里河林场、克里河林场至门德力河口、门德力河口至18公里3个流送段;莫拐河18公里至大雁河5公里流送段;5公里至局贮木、加工厂流送段。60年代中 期,从乌尔旗汉林场小河楞到局贮木、加工厂出河口这段重点河还成立了流送大队,下设12个流送小队,平均每两公里就设一个小队。正常情况下,每天平均可“赶羊”1.9公里。
流送工人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木材流送的畅通无阻,一旦木材在河中受阻而堆积在一起形成木垛,有时少者数百立方米,多者上千逾万立方米,如不及时拆除,便越积越多,将河道堵塞。这时,流送工人的首要任务就是拆垛。1962年,在乌尔旗汉上6公里,曾堵塞河道1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才拆除。拆除木垛的方法是在犬牙交错的木垛中寻找起关键作用的木材,一旦找准便会立即拆掉,成垛的木材便可一拥而下。拆垛很危险,稍有不慎,不是掉下水去,就是因躲闪不及有生命危险。流送工人常说的“跑垛”,就是在木垛即将拆开,木头开始“散花”时,拆垛工人必须迅速作出判断,双脚踏点已开始滚动的木头,立即返回岸上。一般在河道“甩弯”处极易插垛,有经验的流送队长常常安排一人昼夜固定看守这样的地点,人们俗称为“嘎老五”。 在贮木场的出河区按“坡口”分“圈”,一个坡口为一圈。50年代初,出河口无坡口设施,出河工人要到水里捞取木材,再由上楞工分段将木材抬到楞头。1955年,贮木场构筑木结构出河坡口4座,“坡口”纵断面呈梯形,斜面伸入水中。上铺小铁道道轨,以增强光滑度。坡口出河工将“进圈”的木材用钢丝绳捆扎,俗称“捆水”。再用出河机的主绳索,通过滑轮将整捆木材顺出河坡口,从水中拖出。岸上修坡口平台,平台上铺设铁轨平车道,共2175米。拖上坡口平台的木材,经检验人员检尺标号后,装上平车分别运到各楞头。流送作业结束后,还要收拣“漂洋木”和“沉底木”。前者是收拣河水漂出河道的木材,用人力将这些木材归集到岸边,等来年流送时再堆下河去;后者是由于木材比重较大,加上在河水中浸泡时间较长,而沉入河底。有的一头沉下,另一头翘出水面,又称“吊死鬼”。对此,只能用人工打捞上岸,经过风干,来年再推下河去。
大雁河流送能力每天最高达1200立方米,最低达600立方米,年流送能力达11万立方米。
千百年来,大雁河不仅养育了两岸生灵,而且孕育了悠久的森林文化。大雁河两岸一直承载着重要的木材的开采��使给予生灵诸多恩惠的大雁河的躯体变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向人类不停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沉重。大雁河累了,瘦了,水量逐年减少,河床大片裸露,客观和人为因素使大雁河变成了弱水河,也使周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野生动植物少了、退化了。
 
新时代重现生机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存留的森林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采伐和保护。经过近些年的综合治理,大雁河两岸的森林覆被率由建国初期的53.44%,达到现在的77.4%,森林消长率为1:1.4,大雁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3年末,大雁河源头总面积66381公顷的兴安里湿地保护区项目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建设,成为我国首个高纬度地区森林湿地。该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大小河流50余条,湖泊星罗棋布,几乎包括了海拉尔河的重要支流大雁河流域的全部,因为她不仅是海拉尔河的发源地,而且对维持、改善和提高海拉尔河流域生态环境,调节区域水资源数量,提高水资源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水体质量直接关系海拉尔河流域80万人口生产生活水平,影响70万公顷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机与农牧业生产。大雁河是为数不多的倒淌河,最终汇入黑龙江,转向东方流去。
大雁河两岸充满灵气的高山峻岭、秀水神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赢得了“兴安之魂”的美誉。2004年初,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建设的乌尔旗汉国家森林公园在大雁河畔已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这里山脉与草地相间,森林与草原相连,既有森林的神韵,又有草原的风情。既有大岭落叶松原始森林,兴安白桦次生林、美人林、杜鹃山、驼峰岭、转心湖、相思峰等30余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又有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博物馆、古辽城遗址、民俗村等人文资源。千变万化的地质地貌、山脉、河流、森林、草地、冰雪、风土人情等,编织了绚丽多姿辉煌壮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大雁河是一幅无比美丽的画卷,曲曲弯弯的河水夹在葱绿中,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树参天,云蒸霞蔚,河水欢腾的涛声,空中清脆的鸟鸣,林间悠远的兽啸与阵阵松涛交织,构成绚丽的画廊。这里浩如烟海的林木,或是粗犷跌宕或是挺拔雄深,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是这里的主要树种。高大的落叶松黑褐色的树干,鳞片似的树皮,傲然挺立,不盘不曲,生机勃勃,给人以苍劲无畏的感觉;白桦树笔直的枝干洁白,树干挺拔颀秀,亭亭玉立,泛着如玉的白光,繁茂的枝叶上荡漾着翡翠般的绿叶。若轻风拂过,松涛轰轰作响,桦叶沙沙和鸣,似乎奏起了动人的交响乐曲。林间一片片粉红的杜鹃花把山林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还有山葡萄、笃斯、红豆、草莓等好吃的野果,林下还生着数以千计的野生药材、山野菜,野花野果色彩斑斓、姹紫嫣红,构成了一幅山水相映,多彩多姿的画卷。马鹿、猞猁、紫貂等多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栖息林间。特别是近年来有效的禁猎,使狍子钻进羊圈、飞龙绕车飞舞、野猪领走家猪的奇闻怪事越来越多,人类可以亲密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愈来愈多。此外,大雁河中常见的鱼类有鲶鱼、哲罗、细鳞、乌鳢、柳根鱼、老头鱼、串丁鱼等十几种,螃蟹、拉拉蛄、河虾、河蚌也相伴其间。河道中形成的大大小小许多风光迷人的“河心岛”,更为青山绿水增添了迷人的风光。
原名“乌尔克其罕河”是蒙语“乌日善河”的音变,是“前进河”之意,也意为“黎明河”;“大雁河”之称则因河边常有众多飞翔的大雁栖息而得名。大雁河的未来,定会象黎明时的朝霞,放射出五彩斑斓的神奇与美丽,成为人文独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世人展示出其无穷的魅力。
 
 
 作者简介:马俊龙 现任林海日报社驻乌尔旗汉记者站站长。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特产报》、《森林公安》、《作文周刊》、《鄂伦春》等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千余篇,收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当代校园诗人名典》、《为人民服务-中外名人颂扬毛泽东》等诸多选集,在中国校园诗大展、全国金鹅奖幽默大赛、内蒙古“包铝杯”职工文学作品评奖、2006-2008年度大众百花文学奖等展、赛中50余次获奖,在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搏览会上认定为文学类特别等级资格。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研究员.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